【陸豐客家渡臺與過番】011 宗族與家族遷移史跡
吳汝宗自原鄉攜带護身的「五穀神農皇帝位」特牌供俸在苗栗公館五穀宫
龍岩→永定→大埔→陸豐
自從2021年4月寫了第一篇文章〈葫蘆輋是在什麼地方?〉至今三年多,從原來好奇究竟有多少支相同原鄉宗親來到台灣,到目前聯繫上28支「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以及對祖地先祖的淵源探究,瞭解先祖自客家祖地 – 寧化石壁遷出,開始進入客家第三次大遷移(1127-1644)時期〔陳運棟1978,45,50〕,近三百年經龍岩、永定、大埔、再到陸豐超過400公里的遷徙。
1. 龍岩→永定豐田里撫市:宋靖康之難後,吳坤二,吳承順次子,隨父自石壁遷出,原任江西吉安永興主簿,後任禦史奉政大夫,由江西調福建漳州龍岩任職遂安家龍岩,並為方便祭祀移葬承順公墓至龍岩石排前,後世尊吳承順為〈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後居永定在豐田里撫市撫溪營內肇基,係永定開基祖,入閩第二世〔張定雄1994,123〕。
遷移史跡:大埔茶陽存著堂,大埔湖寮承坤堂,龍岩石牌前吳承順墓,大埔新村雪坪吳坤二墓。
大埔新村雪坪吳坤二墓
2. 永定撫市→溪南里箭灘:吳吉甫,吳坤二三子,居汀州府永定撫市營內,任廣東博羅縣尉,歿於任上二子扶靈柩歸龍岩,葬於永定縣 (今湖雷鎮蓮塘村)。逢梅坎鐵路建設,於1998年9月7日吉日遷葬於湖雷鎮石坑村前頭崗山上。
遷移史跡:湖雷石坑村吳吉甫墓,大埔新村大岌上(吳吉甫妣)林婆太墓。
湖雷鎮蓮塘村(原墓碑)與湖雷石坑村吳吉甫墓(右)
吳五四郎,吳吉甫長子,居福建永定羣萃洲,未開邑前仍屬龍岩;吳五四郎與弟吳五五郎安葬吉甫公於蓮塘崗時,正值時局外憂內患,元世祖已稱帝即位十年,金兵南侵南宋風雨飄搖,吳五四郎率家人遂在羣萃洲(溪南里芹菜洋)箭灘(開邑前屬上杭縣)建起了後稱為「天子樓」的堡壘式方形土樓,即現存於永定天子溫泉旅遊度假區內的火燒樓(原有樓名已不可考),距今近800年,以求保全家人在此安養生息〔天下吳氏網2018〕。
遷移史跡:箭灘「天子樓」方形土樓。
3. 永定箭灘→海陽縣灤州(大埔)新村:漳州畬民陳吊眼響應文天祥組成畬軍抗元期間〔宋濂1370,卷一百三十一〈完者都傳〉〕,以及後來汀州畬寇鐘明亮領導起義時期〔宋濂1370,卷十五〈世祖十二〉〕,為遠離戰亂紛擾,吳五四郎舉家自永定箭灘遷入粵地山區,屬潮州府海陽縣灤州之新村(現大埔縣茶陽鎮新村村),為入粵大埔始祖。
遷移史跡:大埔新村雪坪吳五四郎墓、(吳千七郎妣)張楊儒人合墓,大埔新村大岌上(吳五四郎妣)張婆太墓。
大埔新村雪坪吳五四郎墓(上方)
大埔新村→永定翁坑尾:台灣《吳氏宗族寶鑑》〔吳銅1959,63〕及《南洋吳氏宗譜》〔吳建平1976,122〕均載千七郎妣張氏、楊氏,生七子:大三郎、志廣郎、念七郎、念九郎、德華郎、明顯郎、萬九郎。
而大埔《吳氏宗譜》〔吳呈禮1995,438〕〈永定江南始祖宣公開閩始祖承順公千七郎公派〉一文,及《南洋吳氏宗譜》〔吳建平1976,130〕〈福建省永定縣江南始祖宣公開閩始祖承順公千七郎公派世系實錄〉文章,載千七郎原配楊儒人、繼配張儒人,生二子:念九郎、萬九郎,居大埔長治甲新村(即灤州新村),晚年帶張妣子萬九郎更居永定翁坑尾。
4. 大埔新村→大埔湖寮嶺下:《中國吳氏通書》大埔篇記載:「外遷情况:吉甫孫千七郎,次子志廣之孫,孔孫之子楓授,妣朱氏,由湖寮嶺下村吉溪擦子樹下,於弘治十年(1497)遷去原海豐縣七都……坊廓都葫蘆輋」〔吳健琴2001,710〕。「嶺下村吉溪擦子樹下」,經與嶺下吳慶業宗長分析確認應為「嶺下村莒溪擦子頂風圍樹下」。
遷移史跡:嶺下村擦子頂風圍樹(吳慶業宅基地)。
5. 大埔湖寮嶺下→陸豐葫蘆輋:吳楓授,吳千七郎曾孫(吳千七郎>吳志廣郎>吳孔孫>吳楓授),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出生在廣東省大埔縣同仁甲湖寮,娶朱氏生五男,因盜匪禍亂,首先與三子遷到五華縣中興鎮荷樹崗寨(現屬周江鎮利河村),打鐵謀生,數載又遷海豐縣吉康都水唇鎮水唇排(今屬陸河縣),最後於明弘治十年(1497)遷坊廓都葫蘆輋(今陸豐市八萬鎮葫峰)開基立業〔吳聖發2006,33〕。
遷移史跡:五華荷樹崗吳楓授墓,陸河水唇排(吳楓授妣)朱太媽墓,陸豐葫蘆輋錫福堂、鹿鳴堂、與貴德堂。
五華荷樹崗吳楓授墓,墓前方為秤鈎潭(現名神下潭)
客家第三次大遷移(1127-1644)時期,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宗族遷徙路線為:寧化石壁→龍岩→永定撫市→永定箭灘→大埔茶陽新村→大埔湖寮嶺下→陸豐葫蘆輋。
明清時期的海陸豐與葫蘆輋
東晉咸和六年(331)析博羅縣置海豐縣,歷屬東官郡、循州、龍川郡、雷鄉郡、海豐郡等,唐乾元元年(758)海豐郡復改為循州,海豐又屬循州一縣。宋熙寧三年(1070)實施保甲制,五百戶為一都保,海豐分設八都,即興賢都、石塘都、金錫都、楊安都、吉康都、坊廓都、石帆都、龍溪都。元代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司惠州府。清朝沿用明舊制,海豐屬廣東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劃出東部的吉康、坊廓、石帆三都設置陸豐縣〔海豐縣誌2012,33-34〕。
海陸豐地區大部分族姓的開基祖都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間從各地遷入的。其中的「福佬人」多沿海路來自福建的漳、泉、廈、莆,而客家人則多數從贛南、閩西和客屬漳州經嘉應、潮州各地輾轉進入海陸豐〔潘家懿2010〕。海陸豐客家人的開基祖多數在宋元之交至明代中葉遷入,遷徙年代和路線大致是:宋元時期從贛南和閩西進入粵東地區,在惠州、河源、及程鄉(梅州)等山區定居下來。因戰亂與災荒,幾代後繼續南遷尋找安定的生活環境;及至元末明初,有不少客家人輾轉來到山區與平原相間的沿海地區海陸豐,長期定居下來成為所稱的〈陸豐客家〉。
〈陸豐客家〉遷台的內在動因主要為生存的需要〔冷劍波2007,55〕,即所居山區丘陵可耕地有限,且人口增長快速,人地比例緊張造成可耕地貧瘠的山區家族難有良好生存發展機會而外遷。與1934年針對粵東十個縣所做南洋遷民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有69.95%為經濟壓迫有相同的內在動因〔陳達1938,48〕。
粵東向外遷移的外在因素則為社會的動盪,包括為避免鄭氏政權取得各項戰略資源用以反清復明,於順治十三年(1656)頒布的「禁海令」,以及順治十八年(1661)剛繼位的康熙皇帝頒布的「遷界令」。受「遷界令」之害的是居住在沿海三五十里的界外住民,令出三日便要將田園蘆舍夷為平地所有人都遷空,而界內之民在政府要求下協助安插遷民而提供原已非常有限的資源,遷界後的賦役加重,也讓界內人民難以承受。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逝後鄭經渡海爭嗣繼位,1675年鄭經響應三藩事變,派提督劉國軒(長汀客家人)先後擊敗耿精忠、尚之信,次年尚之信加入三籓反清陣營,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州首府。劉國軒入鎮惠州,與吳三桂勢力劃界而守。康熙十六年(1677)劉國軒棄守惠州,惠州復歸清朝,至此為害惠州三十餘年的兵燹之災才宣告結束。「三藩之亂」導致惠州人民大量死亡,家園被毀。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尚書郎出守惠州的王煐,在詩中描述惠州兵災後「……病而入膏肓,非止潰小皰」,沒有長時期休養生息很難恢復過來〔每日頭條2019〕。
僻處山區的粵東客家人,或因接納界外遷民,或因復界接受招徠移墾界外,接觸到沿海與台灣及海外相關的訊息。這種遷移開墾的歷史經驗與記憶,促使明朝中葉之後飽受地方動盪與人口壓力之苦的粵東客家人民,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台灣後復(展)界與次年海禁全開後,敢於渡越黑水溝到台灣開墾或下南洋墾拓的原因。
明清時期葫蘆輋、八萬山區即為叛賊盜匪盤據之地;較為突顯的有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藍一清、賴元爵的農民起義,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入八萬,據葫蘆輋擴大隊伍,至萬曆元年(1573)亂平〔顏夢竹,2024〕;時葫蘆輋五世吳槐,號屏山,身材高大魁梧有力,赴京上疏戡賊。譜載「按萬曆元年二月有巨賊五端黃也喬黃藍一清賴元爵曾一鳳江漢王栗葉景清馬祖昌堅拒葫蘆八萬三溪等鄉槐公直抵京畿上疏勦平」〔吳盛煌1974,12〕。
清初則有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海豐實施遷界令,碣石總兵蘇利懷疑朝廷是要他離開碣石衛城剪除其根據地,率碣石水軍起兵反清,令各部將拆毀沿海遷界線上的界碑,堅決反對遷界政策。在海豐境內建立多處山寨,構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其中之一的八萬坎鐘山石城(石溪村境),距碣石約六十裡,異常堅固,至今尚存殘壘〔陳守繼2017〕。
〈陸豐客家〉因內在生存需要及外在社會動盪因素交互影響,自清康熙年間開始向外地遷徙,進入客家第四次大遷移(1645-1867)時期〔陳運棟1978,51,57〕。這一時期,客家先民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與四川、廣西、湖南及台灣。
楓授公的傳人台灣史跡
〈4219-2汝宗公派下〉苗栗公館五穀宫肇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原是簡陋土地公伯公壇,僅奉祀福德正神,讓民眾膜拜祈保平安。嘉慶廿五年(1820),自大陸來台的9世吳汝宗,每於徒步往出礦坑挑油販賣時,必以此土地公為休息站,吳汝宗來台謀生時自原鄉攜带護身的「五穀神農皇帝位」特牌,祀奉於家而少香火,於是萌生念頭移請於伯公壇供往來行人拜祀。供奉後風調雨顺家境平安,成為當時公館街的主要信仰中心〔郭慈欣2003,118-9〕。
〈4343汝派公派下〉《三灣鄉志》記載「嘉慶21年(1816)林長榮、梁集福、徐明桂、徐德昌、梁鴻勳、張永廣、張裕賢、邱湯藍、陳仰松、張桂香、吳張興、林元淑、溫洪忠、劉吳長、黄合成、廖天興、吳會章等17股人合夥徵本,據墾批串名「林福昌、梁張徐、邱湯成」,向中港社番通事哲生,土目潘水全等承墾有二灣、三灣、平潭、南北埔一帶樹林青埔,又向新港社番屯丁首林武力、六于等就地承墾有養瞻屯埔。造築隘寮、募丁把守……」〔梁召明2005,10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783-7〕。11世吳會章為汝派公派下來台祖吳德和之子。
〈0233展成毓堂公派下〉來台祖吳毓堂之子12世吳立貴為新埔枋寮義民廟創建四姓首事之一。乾隆五十二年(1787)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乾隆帝分別賜御匾予台灣各籍人民,泉州移民得「旌義」、漳州移民得「思義」、粵籍得「褒忠」、及熟番得「效順」。當時客家義首之一王廷昌出資委人收集義民遺骸,並跟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三大客家義首出面呈請平亂將軍福康安批准建廟。乾隆五十三年(1788)奠基破土,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褒忠亭正式竣工落成〔黃卓權2008,95-6〕。
四姓首事嘉慶七年(1802)〈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上記載「此廟建成十餘載,各庄人等同心協力,立有義民祭祀甚多;惟廟內崇奉聖旨及程廳主未有祭祀。四姓王廷昌、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等立酌議,四人每人該津銀一百十大元,承買新社、螺蟧庄田業……」〔羅烈師2006a,196〕。創建施主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及錢茂祖四人祿位,安奉在虎邊橫屋右路〔羅烈師2006b,116-20〕。
〈4124汝崇公派下〉大正六年(1917)大湖眾紳為感念吳定貴、吳定新、吳定連、吳定來昆仲,於法雲禪寺正殿右後方,豎立一座〈大湖開闢紀念碑〉。紀念碑四面牆鑲有石刻碑記,記述吳氏昆仲披荊斬棘,開闢疆土的經過與功勳〔大湖鄉誌1999,619-24〕。13世吳定貴堂兄弟為汝崇公派下來台祖吳式燕曾孫。
「汝崇公派下」在新竹縣有位增額國代15世吳明增(式勇公派下),苗栗縣也有一位增額國代15世吳明波(式燕公派下)。苗栗大湖「汝崇公派下」還有一位被譽為客家流行音樂之父的16世吳盛智,以流行歌曲形式寫客家歌曲,其中旋律動聽膾炙人口的《無緣》一曲,於1986年被雲門舞集選用為《我的鄉愁我的歌》舞碼當中的配樂歌曲,帶動新一波客家音樂創作浪潮〔客家雲2017〕。
〈4111-1汝集曰勤公派下〉來台祖吳曰勤之曾孫14世吳廖(財)連、吳揚座、吳揚(觀)佑三兄弟,以合稱吳廖三和為枋寮義民廟十五大輪庄之大茅埔大庄總爐主公號〔賴玉玲2000,31〕。道光27年(1847)湖口、芎林、關西(石光)、新埔等四大庄輪值經理廟產時,其祭典區範圍已包含目前頭前溪流域、鳳山溪流域、及溪北地區等南中北三區。至1871年已出現十三大庄,1877年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及峨眉)加入成為十四庄,1976年原溪北大庄區分為新屋與觀音兩大庄,枋寮義民廟的祭典區成為十五大輪庄〔范明煥2015,153-5〕。
〈4312-5汝煌麟輝公派下〉麟輝公派下18世吳國棟,為1989年第十一屆前花蓮縣長,因1992年立委選舉魏木村738張幽靈選票,以縣選委會主任委員負政治責任而請辭縣長;歷任省議員、花蓮縣長、國營會副主委、與行政院顧問〔何來美2017,439-51〕。縣長任內對花蓮都市計畫、生物科技產業、原住民政策、及引進設立大學(東華大學)有遠大願景。
四位花蓮前任老縣長,由左而右,依序為吳水雲、王慶豐、吳國棟、陳清水。
已連絡上28支楓授公來台後裔中,唯一康熙年間來台9汝瞻>10式鴻公派下,居彰化田尾鄉海豐崙外,其餘都在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遷台,來台祖都居苗栗與新竹二縣各鄉鎮,最北來到湖口與新豐,未發現有來台落腳桃園縣境者。走訪葫蘆輋來台宗親從族譜及訪談間得知,在日治時期有一二十支16世盛字輩,從苗栗、新竹祖居地二次移民,遷移至花蓮、台東地區。
在台灣各縣市吳姓宗親會中,吳楓授在台後裔為主要領導的有新竹縣吳姓宗親會(15世吳明增理事長),共同領導的是苗栗縣吳姓宗親會(17世吳嘉明榮譽理事長、17世吳錦章前理事長),主要參與的則有台中市吳姓宗親會(17世吳佳棟前理事長)、桃園市吳姓宗親會、與花蓮縣吳姓宗親會。
參考書目:
1. 八萬鎮人民政府,2022,〈八萬鎮歷史文化〉。
2. 陳達,1938,〈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
3. 陳守繼,2017,〈略談蘇成、蘇利〉,《陸豐文史》第五輯。
4. 陳運棟,1978,《客家人》。
5.《大湖鄉志》,1999,第八篇觀光勝跡〈大湖開闢紀念碑考釋〉。
6. 範明煥,2012,〈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新竹文獻》50期。
7. 郭慈欣,2003,〈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
8.《海豐縣誌》1988-2004,2012,第一章〈建置區劃〉。
9. 何來美,2017,《臺灣客家政治風雲錄》。
10. 黃卓權,2008,〈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歷史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59卷第3期。
11.《客家雲》,2017,〈臺灣客籍作曲家-吳盛智小傳〉。
12. 賴玉玲,2000,〈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客家公號〉,《史匯》第四期。
13. 冷劍波,2007,〈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移民臺灣研究〉。
14. 梁召明,2005,《三灣鄉志》〈歷史篇〉。
15.〈陸豐地名史志〉,2008,《建潮胡氏網》。
16. 羅烈師,2006a,《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
17. 羅烈師,2006b,〈臺灣枋寮義民廟階序體系的形成〉,《客家研究》創刊號,97-145。
18.《每日頭條》,2019,〈三藩之亂對惠州的破壞〉。
1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
20. 毛鴻賓、瑞麟,1866,《廣東圖說》卷二十七〈陸豐〉。
21. 潘家懿,2010,〈萬曆初進人海陸豐的漳屬客家話今貌〉。
22. 宋濂,1370,《元史》卷一百三十一〈完者都傳〉。
23.《天下吳氏網》,2018,〈歷經八百多年的永定“天子樓”墓主吳璘〉。
24. 吳呈禮,1995,大埔《吳氏宗譜》,出版大埔吳氏宗譜理事會。
25. 吳健琴,2001,《中國吳氏通書》。
26. 吳建平,1976,《南洋吳氏宗譜》,南洋吳氏宗親會。
27. 吳聖發,2006,《吳氏族譜》,葫峰鹿鳴堂理事會。
28. 吳盛煌,1974,《吳氏族譜》第貳集。
29. 吳銅,1959,《吳氏宗族寶鑒》又名《吳氏大族譜》。
30. 顏夢竹,2024,〈古代人口藏匿〉。
31. 張定雄,1994,《永定縣誌》,永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請關注「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ourdTilted.WUsClan.inTaiwan
歡迎按讚追蹤更多文章故事。
歡迎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
加入「楓授公的傳人」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0875426251768
進行更多互動交流。
上一篇:【4343 汝派公派下】
下一篇:大埔茶陽承順公總祠存著堂祭祀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