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嶺隘口片雲亭)
很久以來就想針對這個問題寫點什麼,不過一直沒有出現足以推翻承順公與宥公同一人舊有共識的歷史文獻,更沒有找到宥公到承順公的合理世系傳承,也就靜觀其變,繼續在幾個族譜交流微信群裡觀察大家的討論與收集資料。從2021年4月寫「楓授公的繼往開來 - 宥公」時提出:從江西始遷的「宥公」可能不是閩粵後來的「承順公」,至今已近兩年。當時的立論基礎是:1. 「宥公」與「坤二公」相隔76歲、2. 「宥公」以百歲之軀帶領子孫翻越武夷山脈(江西石城到福建石壁必經)的站嶺隘口到寧化?
針對宥公與承順公的譜載,以下面這段最具代表性:宥公(宣公之孫,客家入閩始祖),字承順又字開拔號仁郎,是綸公次子,宋進士敕封中憲大夫誥贈文林郎,生於五代後唐928年,後晉天福元年(936)隨祖父由川入贛,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因火焚居乃遷祝家山析山塘,遭時不靖乃隱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教子耕讀不樂仕進,後再移龍岩開基,後世尊為吳氏客家「入閩始祖」。卒與妣鄒彭氏合葬漳州龍岩石牌前筆架山麓虎形坐西南向東北,後又以公之銀牌合葬于上杭縣勝運里蘭家渡官壓坪燕子閣「燕子傍梁」形。公配鄒氏彭氏陳氏黃氏四妣共生四子,長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基本上宥公與承順公就是同一個人。
(石溪譜承順公遺像)
2022年3月為了加大埔千九念五德元公派下吳驅贊(石區)宗親的微信,經由蕉嶺徑村遷台千九念二公後裔吳典晏宗親加入「吳氏譜尋根(宣公支)」群組。石區提到《承坤堂》在大埔,以前應有分出宥公和承順公不是同一人的疑問,所以早期的譜料都以承順公為始祖,後來因為《吳氏根源記》斷句誤讀,把「宥字承順頓首」看成鐵證,父子誤為同一人,才有五百年後對宣公遺囑的誤讀。
石區說「按譜落款只會用名或用字,不會名加字」。面對宗族內部的文書,不會名、字、號並用,似乎有道理。石區又說「宥字,後加承順頓首,只是承順轉抄《吳氏根源記》後,以後輩對前輩文獻的敬意」。宥字的《吳氏根源記》,與福公頓首拜書的《根源記》,同為後漢乾佑元年(948)所書,內容大意相同文字卻有差異。
當時我就自己下了一個階段性結論 :「由此看來,宣公世系目前對宥公與承順公是兩個人已逐漸有共識;「宥公」(928) 至「五四郎公」(1142) 增加一世為五世隔四代214年,隔代平均從71.3年減為53.5年」。
2022年4月進一步分析應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南豐金斗窼祖居火災後,承順公(與父宥公)將叔叔福公於乾佑元年(948)所寫「根源記」,與堂兄弟共同手抄十份,祖父綸公十個兒子一人一份:承順公再將其與遺存族譜帶至寧化石壁下開基,即為入閩始祖。但從宥字的《吳氏根源記》中「五代後漢時乾佑元年仲秋吉旦裔孫宥字」判斷,應為後人所改寫,在當時不可能稱「五代」;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著),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
另外,還出現了很多承順公為宥公四子之一的族譜(多為截圖不知出處),有明確出處的是「瀏陽縣祠吳氏族譜」。
吳氏大成總譜及江西修水譜均記載:「宥公」四子,儀、佑、仲(七)、供(八),且註明儀公行五、佑公行六,是否表示前面還有四個兄長。
而上饒譜與臨川厚山譜載:宥公妣「湯氏」,生四子,儀(義)、佑、七、八。
有關儀公行五、佑公行六,與宥公妣「湯氏」的記載,分析如下:儀公行五表示前面還有四位兄長,是不是就是承宗、承捷、承大、承順四兄弟。而明道二年(1033)宣公曾孫福公長子忠敏公載「宣公蕃衍錄」:「二府君名宥配彭氏鄒氏生子四居祝家山析山塘」,可見綸公十子四十七孫,含有宥公彭氏鄒氏之四子,而不包括宥公湯氏之四子儀佑七八。無法確定的是,宥公彭氏鄒氏四子,是不是承宗、承捷、承大、承順。
當時下的小結論是:支持「吳氏譜尋根(宣公支)」群裡大埔湖寮念五支石區宗親的意見:「不提議修改老譜,只建議加備註,以後有機會出新修續譜,考慮補上承順(仁郎)這一世」。
2022年四月底有新的發現,從美國猶他家譜學會下載了「吉安石溪吳氏重修族谱」,是民國元年(1912)重修的譜,重大差異是:不但宥公與承順公不是同一人,在中間多了一世「胡陞」,宥→胡陞→承順,這樣的變化似乎還難以接受,除非再出現其它有力佐證,最近才剛獲得的「宥公與承順公是父子」的結論應該一時不會改變。
2022/05/08又從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發現「贛邑吳氏三修族譜」也有相同的紀載:宥公,綸公次子,子四:胡科、胡壽、胡陞、胡陵。胡陞,宥公三子,字三九郎,由南豐金斗窠徙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復遷永定縣,子四:承宗、承捷、承大、承順。
贛邑吳氏三修族譜中有一篇「吳氏新源流記」,文中明確寫到「而我宥公第三子胡陞公由南「豐」又徙居於福建寧化石壁」(除「豐」字因書折頁下方被焚損外其餘皆可辨識),立即增加了「宥→胡陞→承順」的可能性與可信度。
在宣公文化園微信群裡寫道:宥公與承順公是祖孫關係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了,至少在清道光年間鑽研修譜的兩個人:泰甫20世裔孫吳運科,與吉甫23世裔孫吳作楫,深信不疑的把「而我宥公第三子胡陞公由南豐又徒居於福建寧化石壁」寫進譜中的「吳氏新源流記」。只引起兩三人回應,應該是大家對又多出一世胡陞一時還不能接受。
慢慢看到群組裡的討論開始轉向,存疑者仍佔多數,但已有不少宗親接受甚至開始主張《宥→胡陞→承順》的適切性。也都知道要說服眾多修譜主事者是一件艱鉅的工作任務,建議在新修續修族譜時,將漏記誤記部分以備註說明,並附上佐證資料與出處。
從「宥=承順」同一人,到「宥>承順」兩代父子關係,再到「宥>胡陞>承順」三代祖孫關係,只要方向明確,「(胡)科壽陞陵」是「儀佑(七)伸(八)供」的同父異母兄長,或「(胡)科壽陞陵」就是「儀佑(七)伸(八)供」?以及胡陞公如何從南豐徙寧化石壁承順公再遷龍岩,墓葬地等等枝節,可慢慢蒐集資料求證。
請關注「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ourdTilted.WUsClan.inTaiwan
歡迎按讚追蹤更多文章故事。
歡迎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
加入「楓授公的傳人」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0875426251768
進行更多互動交流。
上一篇:再論千七郎與十七郎 (下)
下一篇:葫蘆輋在台吳姓宗親世系總表 (2023/02/01)